在祝敬华的字典里,没有索取,只有奉献;在他的日程表中,没有节假日,没有昼夜之分。
悬壶济世、救死扶伤是他一生的坚守;以院为家、敬业奉献是他的一贯作风。
他像一头不知疲倦的*牛,埋头深耕在杏林苑地;他更像一个勇猛的战士,执着地冲向医疗科学的高峰。
年,他第一次拿起听诊器,解病患于痛楚。从医院骨科医院院长,他挑起了50万人健康的重担,誓言一如昨天,从未改变。
医者仁心,他一刻不忘记
“少写我,医院,你可以去急症科、重症监护室、远程会诊中心、透析室、静配中心看看,那里更值得让大家了解。”10日,祝敬华一见记者便说,医院的水平。
年,24岁的祝敬华成为一名骨科医生,他怀揣仁心、仁术,潜心研究、废寝忘食,凭着一颗赤子之心,带领着队伍,在脊柱外科的治疗方面取得成绩。
赤壁市龙翔小区的武女士感触最深。她患肱骨外上髁炎,右肘部疼痛不适。白天不能做事,一拿东西哪怕是端碗都疼,夜不成眠,以至神经衰弱,找几个有名的医生,前后二年打了十多针封闭总不见效。
有点心灰意冷的她找到祝敬华,在仔细检查后祝敬华说“打支封闭就好了”。她一下跳起来:“又是封闭,我还以为你有什么高招,我都打了十多针了,一点效都没有。”
祝敬华笑着说:“我的打法不一样,肯定有效。”将信将疑的武女士勉强打了一针。
第三天一早,武女士跑到骨科紧紧握住祝敬华的手激动地说:“祝主任,太感谢你了,这是我两年来睡得最踏实的两天,一点都不痛了!真神了!”
哪怕是一个小的常见病,祝敬华都是追根溯源,格物穷理,真正弄懂其原理,才能有的放矢,做到一针见效。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老干部陈老患狭窄性腱鞘炎都到手术室准备手术了,被他一针打好。
勤奋钻研让他打下了扎实基础,赢得良好口碑,并崭露头角。他创建了赤壁市首个脊柱外科科室,完成了多个脊柱结核前路病灶清除、脊柱损伤后路内固定等难度很高的手术,使医院脊柱外科的诊治水平有了提高。所在科室被确定为本院重点科室,医院整体水平的提高,并培养了一批专业学科带头人。多年来,为了抢救生命,医院同仁与时间赛跑、与死神争夺,不知创造了多少医界奇迹。
同时,“医者仁心”的使命和责任,他也一刻都没有忘记。医院带头人后,医院不断开展公益事业。
大型义诊以及各种卫生节日的健康义诊,医院医护人员的身影;为了让基层群众在家门口就享受到县级医生的医疗服务,祝敬华亲自带队下乡进村,为群众义诊……使老百姓切实感受到了和谐社会的温暖。
急危救治,他一刻不放弃
年至今,祝敬医院院长。
作为一院之长,在大家眼里,祝敬华不仅是一个工作严谨、医术高超的领头人,更是一个务实能干、平易近人的好院长。
医院当成自己的家,把人生最美丽的时光献给了医疗卫生事业,医院的发展竭尽心智。
“我们要经常换位思考,患者需要的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祝敬华常说,患者满意、群众认可,医院持续发展的关键。
赤壁市民潘先生一直对祝敬华念念不忘,逢人便说是祝敬华给了他第二次职业生命。
二十岁的潘先生好不容易招进赤壁市某机关单位当司机,他十分珍惜这份职业。但命运偏偏捉弄他,年的一天,在路边行走的他突遭车祸,诊断为“右股骨髁上髁间粉碎性骨折”。
这是一个致残率极高的关节内骨折,传统的方法治好了骨折都会残留关节僵硬的后遗症,可想而知这对一位司机来说意味着什么。一家人陷入了巨大的悲痛之中。
祝敬华在综合分析病情后,决定采用当时国际最先进、国内刚刚兴起的逆行交锁钉内固定手术。他参阅了大量文献,精心细致地准备,手术极为成功,潘先生的关节功能完全恢复正常。
潘先生的家人深表感谢,将一个大红包送给祝敬华,在几次推托无果后,祝敬华将红包交到了院纪委。在他的心里,好的医术不是用于谋取私利的,医术是仁爱之术。
接触过祝敬华的人,无不被他的善良仁义所折服。河南司机王师傅因医院,家属一时赶不到,病人无人照顾,没钱吃饭,祝敬华自己掏钱给他买来盒饭送到床边,这位魁梧的汉子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近年来,医院突出了急症、危重症和疑难杂症病人的管理,医院不能解决的问题。”让群众少跑腿、少花钱、看好病是祝敬华努力的目标,在整合社会资源和本院医疗资源上,他不遗余力,只为惠及更多群众。
“急症”类患者能否抢救成功往往取决于最关键的几分钟,这些病人不能长途转运,必须在当地进行及时有效治疗才能保命。对此,祝敬华加强了对心血管、脑血管、急性创伤、急性中*和“三无”病人这六条绿色急救通道的管理。这六类病人用绿卡,可以先抢救、后缴费,先住院、后手续。
“急”的问题解决了,接下来就是解决患者的危重症。医院先后成立了重症监护室、急诊重症监护室,医院最好的大夫、最好的护理和最先进齐全的医疗设备,最大限度确保该类病人的救治效果。
百姓健康,他一刻不马虎
医生永远需要学习,医医院的交流,这一点祝敬华体会特别深。
他寻医院进行合作和交流,让赤壁老百姓不用出县,就能得到北京、云南顶级专家的服务。
年,医院在咸宁率先全面推开医共体建设,采用1+15模式,构建全覆盖的紧密型医疗服务共同体。通过远程会诊,基层诊断能力不足的痛点已逐步打通;通过专科共建和专家下沉,传统的“百姓求医”正朝着“送医送药”悄然转变。
祝敬华与赤壁市中伙铺镇长山社区十一组吴阿姨一对一、面对面接诊时,发现吴阿姨使用抗高血压、糖尿病药物十余种,同类药品重复交替使用。
许多群众“病急乱投医”,在不同医疗机构就诊,开具不同厂家同类药品,治疗既不系统也不规范,效果也不好。
祝敬华根据吴阿姨收缩压高而舒张压不高,血糖高且心率较快等特征,经过几轮药品微调、慢病管理健康干预,目前吴阿姨血压和血糖均已降至正常值,吴阿姨高兴地说:“换了药,我舒服多了!”
“医院的医疗技术自上而下辐射到基层卫生院,医院的优质医疗资源也能够下沉到赤壁,我市的医疗水平就能得以快速提升。”祝敬华说,“医联体”用这种承上启下、上联下达的高效服务,让百万市民受益。
做这一切,祝敬华只为解决患者在地方不放心、去外地不方便、路途遥远不好找专家的问题。
如今,越来越多的居民受益于医共体建设,医院的健康服务越做越实,受到了当地群众的一致好评和拥护。
这些年,祝敬华多次获得市医疗系统“先进工作者”“十佳青年岗位能手”称号。
咸宁日报全媒体记者王恬
编辑:hushaopeng
:
: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