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骨科自主创新脊柱微创新技术顺利完成首例临床应用
年9月13日,医院骨科在以海涌主任、杨晋才主任为核心的脊柱微创团队顺利完成首例自主创新脊柱微创新技术临床应用。
腰椎疾患的折磨67岁的孙老太太,来自北京市昌平区。年9月,饱受腰腿疼痛折磨多年的她住进了医院骨科。杨晋才主任诊疗小组在与老人的交流过程中明显能发现一个特点:孙太太一句话要好几口气才能说完。详细了解后得知,孙太太十几年前因肺结核行“胸腔填塞术”,后来因胸腔感染行“左肺叶大部分切除术”,目前她只能靠右肺和小部分左肺进行呼吸,在家每天需要低流量吸氧维持正常生活。这次来到骨科,是因为腰椎疾患导致她下肢疼痛麻木,无法行走,严重地影响了她的生活质量,需要进行手术治疗。然而,孙老医院都因为她的肺功能明显降低(需要每天吸氧2-4小时)而将她拒之门外。医院骨科就诊就是听说医院骨科微创技术一流,看能不能通过微创来解决她的病痛。
微创手术初见成效海涌主任、杨晋才主任仔细检查病人后,孙太太疾病的诊断是腰椎管狭窄症,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按常规需要全麻开放下进行腰椎管减压融合。但是,根据她的入院全面检查结果,经过麻醉科等相关科室会诊后,一致认为孙太太的身体条件不能耐受全身麻醉手术。
为了能够解除孙太太的腰椎病痛,提高她的生活质量,海涌主任和杨晋才主任决定先在局部麻醉下进行椎间孔镜微创手术。经过和孙太太详细沟通后,孙太太非常高兴地接受了微创手术。在局部麻醉下,杨晋才主任对腰4/5节段进行了内镜下减压,手术快结束后,孙太太感觉下肢“轻松”了许多。
复杂疾病带来的挑战回到病房的孙太太激动地握着杨主任的手,说:“腿的麻木和疼好多了”。孙太太已经很满足。然而,好景不长,几天后孙太太下地行走后下肢疼痛又出现了。复查腰椎核磁共振检查后,发现椎管仍有狭窄,第一次微创手术虽然解决了一部分问题,但是由于内窥镜技术本身的局限性,不能完全解决患者的病痛,复杂的疾病再次考验着骨科团队。
微创新技术带来的希望在经过慎重考虑和与病人详细沟通后,杨晋才主任决定进行一种脊柱微创新术式来解除孙阿姨的病痛。该项新的术式是由海涌主任和杨晋才主任微创团队自行设计,属于完全自主创新的一种新技术,医院命名为:经皮内镜辅助下经椎间孔(减压)椎体间融合术,简称PE-TLIF。该术式是我院骨科在椎间孔镜技术的经验基础上自主创新的微创新技术,能够在微创的情况下达到传统开放手术减压椎管的效果。PE-TLIF手术先后进行了两次(3个节段)的模拟手术,均顺利完成,镜下可见神经获得充分减压,保证了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在前期研发和工作的过程中,海涌主任团队已发明专利2项,发表相关学术论文多篇,并进行了多次国内外学术研讨。
在麻醉科吴安石和副主任吴延的大力配合下,在小剂量硬膜外麻醉辅助局部麻醉下进行手术,手术过程病人几乎没有痛苦,手术十分顺利。术后复查X线片和核磁共振显示内固定位置理想,椎管减压很充分,彻底解决了孙太太腰椎管狭窄的“病根”,经过一段时间的恢复,孙太太很快出院了。
目前,孙太太已经能够自己下地活动,摆脱了腰椎疾患的痛苦。出院前,孙太太与海涌主任,杨晋才主任及其团队合影留念,表示诚挚的谢意,真心地感谢医院。
(原创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骨科)END
感谢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