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伊始,张英泽院士首先代表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及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分会对“第九期脊柱畸形专题论坛”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并对与会的专家们表示衷心感谢。
张院士提到:目前,脊柱的退变等一医院做得都很好,但是对于脊柱畸形,特别是严重畸形,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本次研讨会聚焦“脊柱畸形”及相关问题,对提高我国脊柱畸形的治疗水平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学术分享●仉建国教授以“先天性脊柱侧凸的诊断和治疗”为题进行学术分享仉建国教授表示,基因诊断是先天性脊柱侧弯最主要的诊断手段,应注意孕期的早期诊断和筛查,20-28周是临床中最常发现脊柱异常的时间段。对于早发的先天性脊柱侧凸,石膏治疗虽然是延迟手术的策略之一,但并发症较高且治疗效果十分有限,大部分情况下还需要进行早期手术治疗。根据不同的类型、畸形的范围以及骨骼和肺的发育的程度,可以选择截骨+融合、股沟阻滞,也可以用一些非融合技术、混合技术,而对于严重的畸形,PVCR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邱勇教授以“骨盆倾斜:麻痹性脊柱侧凸治疗的核心”为题进行了学术分享邱勇教授简单介绍了神经肌源性脊柱侧凸和麻痹性脊柱侧凸的区别,并对脊柱侧凸患者的3种坐姿形态进行了分析。此外,邱教授从骨盆上因素、骨盆内因素及骨盆下因素三个方面详解阐述了骨盆倾斜的发病机制。邱教授提到:反向的骨盆倾斜,手术较简单,手术效果也很好,但是关节性骨盆的倾斜,治疗较为困难,邱教授通过具体病例进行了详细讲解。此外,对于规则性骨盆的前倾,术前可能需内及肌切断,术中需缩短截骨,术后可能需要股骨截骨。王征教授以“矢状位骶骨形态参数脊柱骨盆序列”为题进行了学术分享王征教授提到,骶骨并非完全后凸的状态,S2不是顶锥,是端椎。通过骶骨形态学参数可以预测PI以及LL,同样的,通过骶骨位置学参数可以反映骨盆的位置状态。此外,骶骨局部序列可简单化Roussouly分型:1型-S1S2局部前凸大,骶骨后凸小;2型-S1S2部前凸小,骶骨后凸小;3型-S1S2局部前凸一般,骶骨后凸一般;4型-S1S2局部前凸一般,骶骨后凸大。骶骨局部序列还可以完善GAP中LDI,解释预测滑脱、突出等。杨强教授以“退行性脊柱侧弯的微创治疗策略”为题进行了学术分享杨强教授提到退行性脊柱侧弯的手术策略是有据可循的,能否做微创手术可以参考Lenke-Silva分型、改良MISDEF分型和GAP评分系统等工具综合评估,这有利于对手术策略做出较为合理精准的规划。杨教授还提到:目前,我们要充分利用各种微创手术手段,包括孔镜、X/OLIF技术、导航和数字化骨科技术等。对于高龄严重合并症患者,应考虑用最小的代价解决大部分的问题,并与患者和家属充分地沟通。王林峰教授以“一例POTTS病畸形的手术治疗”为题进行了学术分享王林峰教授分享了一例脊柱后凸畸形的病例,在简单介绍了该病例术前X线、CT、腰椎MRI及腹主动脉CTA、下腔静脉CTV等情况后,王林峰教授以及线上的各位专家展开了热烈的交流与讨论,仉建国教授、丁文元教授、杨强教授就该病例分别发表了自己的见解。此后,王林峰教授详细地介绍了自己的手术方案及术后相关情况,并针对“局部有限矫形,是否因为切除过少进而影响了矫形效果”这一问题和仉建国教授进行了交流。丁文元教授以“脊柱截骨技术的创新转化与临床应用”为题进行了学术分享丁文元教授向大家介绍了传统的PSO截骨技术以及改良PSO——“环钻经椎弓根椎体截骨技术”及其操作要点,并用动画演示的方式展示了椎弓根除骨环钻及除骨装置的应用。在谈到VCR截骨技术时,丁教授表示其存在很多缺点,如学习曲线长、出血多、并发症高等,尤其是神经并发症。丁教授同样对VCR技术做了相应的改良,并结合具体病例讲解了该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迄今为止,骨科焦点“疫”周谈大型网络继教活动已开展了9期,受到了广大骨科医生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