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渐渐退去,而秋慢慢加深,天高云淡的感觉一下子让人神清气爽。可是,面对着季节的转换,我们的身体却偏爱在这个时候给我们点颜色看看。
传统医学认为,秋天气候变化过于急骤,加上人体正气不足,抵抗力下降,易受燥邪入侵,出现一些易发的疾病。人们必须适应气温变化,调整自身机体,预防疾病,而艾灸则是秋冬季节的一剂良方。秋季常见病1:感冒
进入秋季后,早晚的温差较大,天气忽冷忽热,是感冒的高发季节。取穴:大椎穴,风池穴大椎穴:大椎穴在身后脊柱正中线上,第七颈椎棘突下。主治发热、感冒、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结核等引起的四肢发、肩背冷痛、身体虚弱等。风池穴:风池穴从耳后骨突下缘向后摸,可以摸到一个凹陷处,左右各一。主治头痛、头重脚轻、眼睛疲劳、颈部酸痛、落枕、失眠等。灸之可解表散寒,治风寒感冒引起的头颈疼痛。作用:温阳散寒,疏通太阳经秋季常见病2:鼻炎
秋天,气温变化无常,冷空气一来,很多朋友鼻炎、过敏性鼻炎又发作了。肺开窍于鼻,鼻炎的问题属于肺寒重,且胃经起始点“起于鼻,交頞中”,与长期的脾胃虚也有关系。取穴:肺俞穴,迎香穴肺俞:名意指肺脏的湿热水气由此外输膀胱经。肺俞穴为足太阳经背部的腧穴,俞同输,因其内应肺脏,是肺气转输、输注之处,为治疗肺脏疾病的重要腧穴,故名肺俞。经常艾灸具有解表宣肺,止咳平喘的作用。迎香:位于鼻旁,脉气直通鼻窍,故通经活络、通利鼻窍之作用超强,是治疗各种鼻子疾患的要穴;且迎香是手、足阳明经的交会穴,可通调两经经气,疏泻两经风热,故通利鼻窍的作用较强,是调理颜面疾患的要穴。作用:温肺散寒、扶正祛邪秋季常见病3:咳嗽
进入秋季,呼吸道的防卫能力会减弱导致病情加重。很多朋友,特别是老慢支、肺气肿、支气管炎患者,表现的主要问题是咳嗽、咳痰。受秋燥的影响加上肺气得不到很好的肃降,则容易引发此病。取穴:肺俞穴,合谷穴肺俞穴:名意指肺脏的湿热水气由此外输膀胱经。肺俞穴为足太阳经背部的腧穴,俞同输,因其内应肺脏,是肺气转输、输注之处,为治疗肺脏疾病的重要腧穴,故名肺俞。经常艾灸具有解表宣肺,止咳平喘的作用合谷穴:合谷穴的主治疾病为:牙疼痛、牙龈疼痛、青春痘、赘疣、三叉神经痛、眼睛疲劳、喉咙疼痛、耳鸣、面部神经麻痹、口眼歪斜、打嗝等。该穴为人体手阳明大肠经上的重要穴道之一,由此穴的主治疾病即可看出本穴道的治病效果非同一般。作用:理肺止咳秋季常见病4:皮肤干痒
肺气,通于秋,肺合皮毛,肺气宣降能力不及,津液疏布障碍,容易引起皮肤的干痒。取穴:曲池穴,血海穴曲池:是人体腧穴之一,属于手阳明大肠经之合穴,出自《灵枢·本输》。此腧穴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有清热解表、疏经通络的作用;临床上主要用于配合治疗手臂痹痛、上肢不遂,热病,高血压,癫狂;瘾疹、湿疹、瘰疬等病症。血海:人体穴位的名称,一指冲脉,又称十二经之海;二指血海穴:屈膝在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三指肝脏。作用:祛湿止痒,温阳生津秋季常见病5:牙龈出血,眼睛干涩
秋天偏燥,人体津液水平不足,容易虚火上炎,造成牙龈出血,眼睛干涩。取穴:太溪穴,合谷穴,三阴交穴太溪穴:是人体穴位之一,是足少阴原穴。其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与脚跟骨筋腱之间的凹陷处,也就是说在脚的内踝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其双侧对称,也就是两个。如《九针十二原》说:"肾也,其原出于太溪穴,太溪二。合谷穴:合谷穴的主治疾病为:牙疼痛、牙龈疼痛、青春痘、赘疣、三叉神经痛、眼睛疲劳、喉咙疼痛、耳鸣、面部神经麻痹、口眼歪斜、打嗝等。该穴为人体手阳明大肠经上的重要穴道之一,由此穴的主治疾病即可看出本穴道的治病效果非同一般。阴交穴:是身体的一个穴位。三阴,足三阴经也。交,交会也。三阴交穴名意指足部的三条阴经中气血物质在本穴交会。本穴物质有脾经提供的湿热之气,有肝经提供的水湿风气,有肾经提供的寒冷之气,三条阴经气血交会于此,故名三阴交穴。作用:引火归元,增津液艾灸注意事项
1、灸前和灸后都要喝一杯温热的水。2、要专心灸,注意防火。特别是不能一不留神烫伤自己。也不要把衣服等烧着了。3、注意保暖和防暑。不能一边灸一遍对着空调电扇吹,也不要太封闭了,夏天太热,防止中暑。但是绝对不能当风。4、灸完半小时到1个小时不要立即洗澡,不要吹风,不要碰凉水。5、艾灸时,感觉烫了要及时移动位置。6、若不慎烫伤起泡,轻者皮肤会自愈,重者请及时根据灼烧程度处理。伤口在恢复之前不能见水。7、轻微烫伤(伤口未溃破)处理办法:(1)芦荟胶涂抹(2)白砂糖水敷(3)香油涂抹。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