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老年人经常说自己腰背部疼痛,很可能已经出现了骨折,这并非危言耸听。10月6日,医院微创骨科病房赵锐医生介绍,这种骨折就是脊柱外科临床上很常见的一种疾病——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
65岁以上女性过半患有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顾名思义,和骨质疏松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赵锐介绍说,骨质疏松症是多种原因导致的骨密度和骨质量下降,骨微结构破坏,造成骨脆性增加,从而易发生骨折的全身性骨病。
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公开发布了首个中国骨质疏松症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该结果显示:5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为19.2%,中老年女性骨质疏松症问题尤甚,50岁以上女性患病率达32.1%,远高于同龄男性的6.0%,65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症患病率达32.0%,其中男性为10.7%、女性为51.6%。
骨质疏松性骨折也可致命
为什么骨质疏松症这么常见呢?
赵锐介绍说,增龄和不健康生活方式是骨质疏松症高发的主要原因。不平衡膳食、终日静坐的生活方式,日照过少、吸烟、饮酒、药物使用等均可导致骨质疏松症发生风险增加。
骨质疏松症会带来严重的后果。赵锐介绍说,由于低骨量状态和骨质疏松症前期通常没有明显的临床表现,大部分居民在骨量下降初期没有采取及时的防控措施,预防和延缓骨质疏松症的发生,进而易出现骨质疏松性骨折等情况。
骨质疏松性骨折是骨质疏松导致的严重后果,是老年患者致残和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最为常见。
打个喷嚏也能骨折
如何确定是否已有了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呢?赵锐介绍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在中老年人中高发,通常由低能量损伤引起,如抬举重物,甚至打喷嚏等都能引发,主要表现为腰背部疼痛、脊柱后凸畸形等,可伴有下腰部放散痛,改变体位时疼痛加重。
赵锐介绍说,影像学是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主要诊断手段。X线侧位片是首选检查方法,可判断椎体压缩程度;CT可明确椎体周壁完整性、椎管受累情况;MRI检查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诊断中十分重要,能够发现X线、CT都不能确诊的微骨折,也就是轻度压缩骨折,可以判断骨折节段是否为新鲜骨折,观察硬膜、神经受压情况;全身骨骼核素成像可作为MRI的替代方法,用于判别新鲜骨折以及肿瘤等其他疾病。
微创手术损伤小
赵锐介绍,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有多种治疗方式。
保守治疗:
患者需要卧床6周以上,支具外固定、药物止痛、药物治疗骨质疏松。缺点是长期卧床可能患上并发症,导致椎体高度丢失。长期卧床制动进一步加速骨流失、加重骨质疏松程度、增加再发骨折的风险。
手术治疗:
开放手术适用于有神经、脊髓压迫症状,严重的后凸畸形需截骨矫形,不适合微创手术的不稳定性椎体骨折。但创伤较大、对患者身体耐受性要求较高。
微创手术有良好的止痛效果,可以稳定脊柱,改善躯体灵活度。其中PKP术式可以部分恢复椎体高度。微创技术,不开刀,损伤小,见效快,术后第二日可下地行走。同时可用于治疗椎体血管瘤,椎体转移癌等。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主任记者尚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