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认识骨质疏松是通过什么途径呢?你真的了解它吗?玥亮说药今天总结了一批关于骨质疏松的一些认识误区与正解(QA),参考版《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及更多咨讯,希望大家能更全面认识骨质疏松症,早预防早治疗。
Q:骨质疏松是小病,治疗不用小题大作?
A:NIH这样定义骨质疏松症:骨强度下降和骨折风险增加为特征的骨骼疾病。我国骨质疏松症整体的诊疗率较低,民众接受有效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者还不足25%,即使患者发生了脆性骨折,骨质疏松症的诊断率也仅为2/3左右。那么,骨质疏松真的是小病吗?骨质疏松症临床表现有:疼痛(腰背疼痛或全身骨痛,可伴发肌肉痉挛,甚至活动受限)、骨折(脆性骨折,常见部位有椎体,髋部,腕部,指骨,踝关节等)、脊柱变形(椎体压缩性骨折,表现为身高变矮、驼背等)、心理和生活质量问题。而骨质疏松骨折是老年患者致残和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医疗费用可造成沉重的家庭和社会负担。骨质疏松又与疼痛和骨折存在恶性循环的关系,治疗应至少坚持1年,在最初3到5年治疗期后还应该全面评估患者发生骨质疏松骨折的风险。预防和治疗之必要并非小题大作。
Q:骨质疏松是老年人的特有现象,与年轻人无关?
A:这里要科普一下骨质疏松症的分类,骨质疏松症包括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和继发性骨质疏松症。原发性又包括绝经后骨质疏松症(I型),一般发生在女性绝经后5到10年内;老年性骨质疏松症(II型),一般指70以后发生的骨质疏松;特发性骨质疏松症,主要是发生青少年,尚未明确病因。继发性骨质疏松症则是由影响骨代谢的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风湿免疫性疾病、胃肠道疾病、慢性肾病等)或药物(如糖皮质激素、抗癫痫药物、质子泵抑制剂、抗病毒药物等),或其他明确病因导致的。可见,骨质疏松不是老年人的专利。
Q:全靠自我感觉发现骨质疏松症?
A:患者可能会出现乏力、腰背疼痛、身高缩短、驼前等,意味着应及时就医的信息,但骨质疏松症绝不是靠自我感觉确定的。医生主要根据患者年龄、既往病史,结合临床症状及体征,参考一系列检查结果如X线检查,骨转换标志物检查、DXA骨密度测量、定量超声检查等可明确诊断,但还要与内分泌代谢疾病、骨软化症、转移性骨肿瘤等疾病鉴别。基于科学严谨的认知态度,任何疾病都不能靠自我感觉来发现,而是通过正规检查来明确诊断。
Q:全靠中药治疗,安全无害?
A:不得不说,中药在祖国人民心中的地位还是很高的,相信中药发扬中药固然重要,但也要科学应用。中药治疗骨质疏松症多以改善症状为主,经临床证明有效的中成药可酌情应用,目前可改善本病症候的,且药物有效成分较明确的中成药主要含有骨碎补总黄酮、淫羊藿苷和人工虎骨粉。近年来有关服用补骨质成分的中药制剂导致肝损伤的报道较多,建议有肝病的骨质疏松症患者禁用此类制剂。
防治骨质疏松症的药物种类不少,也不是说用了哪种药就可以一劳永逸,具体用药应有循证医学证据,多国指南推荐双膦酸盐为一线治疗药物,包括唑来膦酸、阿仑膦酸、利塞膦酸钠等,这类药物总体安全性较好,但也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