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一生家国梦几代赤子心的称谓,真的实至名归吗,答案是肯定的,梁启超对后人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他学问渊博,贯通新旧中西。他的文章极其动人。严复称“任公妙才,下笔不能自休,其自甲午以后,于报章文字,成绩为多,一纸风行海内,观听为之一耸。”梁启超评说自己的文章“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纵笔所至不检束,学者竞效之,号新文体;老辈则痛恨,诋为野狐。然其文条理明晰,笔锋常带情感,对于读者,别有一种魔力焉。”
胡适对梁启超崇敬之至,他曾讲:“使无梁氏之笔,虽有百十孙、黄,岂能成功如此之速耶!(指辛亥革命)”。那个时代的年青一代知识分子,几乎无一不受梁启超思想和文字的洗礼。毛泽东每当在《新民丛报》上看到梁启超的文章,都要反复地阅读。郭沫若认为梁任公在当时不失为一个革命家的代表,“在他那新兴气锐的言论之前,差不多所有的旧思想、旧风气都好像狂风中的败叶,完全失掉了它的精彩”。
正是因为梁启超在当时拥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在他逝世后,天津、上海都举行了公祭,各界名流纷纷著文悼念。杨杏佛的挽联是“文开白话先河,自有勋劳垂学史;政似青苗一派,终怜凭藉误英雄。”胡适的挽联是“文字收功,神州革命;平生自许,中国新民。”
之前官方网站推出“中国传统中的家规”第20期:《梁启超:一生家国梦几代赤子心》。“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近代著名思想家梁启超堪称表率,他的九个子女,人人成才、各有所长。
梁启超(年2月23日—年1月19日),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幼年时从师学习,八岁学为文,九岁能缀千言,17岁中举。后从师于康有为,成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宣传家。维新变法前,与康有为一起联合各省举人发动“公车上书”运动,此后先后领导北京和上海的强学会,又与黄遵宪一起办《时务报》,任长沙时务学堂的主讲,并著《变法通议》为变法做宣传。
戊戌变法失败后,与康有为一起流亡日本,政治思想上逐渐走向保守,但是他是近代文学革命运动的理论倡导者。逃亡日本后,梁启超在《饮冰室合集》、《夏威夷游记》中继续推广“诗界革命”,批判了以往那种诗中运用新名词以表新意的做法。在海外推动君主立宪。辛亥革命之后一度入袁世凯政府,担任司法总长;之后对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等严词抨击,并加入段祺瑞政府。他倡导新文化运动,支持五四运动。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我们常常会用“龙生九子”来形容同胞兄弟之间良莠不齐,但其实这一句话并不准确,在清代的时候有这样一个人,他一辈子生了9个孩子,虽然每个人的性格爱好不同,但是殊途同归,每一个人都成了国家的栋梁之才,并且此人也被誉为了中国最牛父亲,此人就是戊戌变法的领袖之一的梁启超。
梁启超的一辈子有两个夫人,第一任夫人叫做李蕙仙,是中国第一位女学校长,两个人惺惺相惜,梁启超曾把她称为“闺中良友”,他给梁启超生了2个女儿和1个儿子。长子梁思成出生以后,因为身体单薄,为了香火旺盛,梁启超在李蕙仙的准许下,娶王桂荃为妾,她给梁启超生下了4子2女。一家人生活,两个女人之间非但没有争风吃醋,还相处地很好,孩子们称呼李蕙仙为“妈”,称呼王桂荃为“娘”。
家庭成员
先祖
梁启超祖籍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熊子乡茶坑村。梁氏的先祖为中原南逃的难民。在梁启超曾祖父之前,梁氏家族世代耕田。梁启超祖父名镜泉,是一位秀才;祖母名黎。
父母
梁启超的父亲名莲涧,也是一位秀才,在乡里教书;梁启超的母亲为赵氏。
婚恋
梁启超的生活中,主要有李蕙仙、何蕙珍和王桂荃等几位女性。
李惠仙
光绪十五年(年),梁启超17岁。他参加了这一年的广东乡试,秋闱折桂,榜列八名,成了举人。主考官李端棻,爱其年少才高,将堂妹李惠仙许配与他。惠仙比梁启超长4岁。两年后,二人完婚。次年夏天,梁启超偕夫人李氏南归故里。
梁家世代务农,家境并不宽裕,李惠仙并没有嫌弃梁家的贫寒,她看中的是夫君的才华。李惠仙仍极尽孝道,日夜操劳侍奉,深得梁家喜爱,在乡里也博得了贤妻良母的美名。“百日维新”失败后,慈禧命令两广总督捉拿梁启超的家人,梁家避居澳门,逃过了一场灭门之灾。梁启超只身亡命东瀛,开始了长达十几年的流亡生涯,李惠仙成了整个梁家的支柱。
民国十三年(年)9月13日,李惠仙因不治之症溘然而逝。梁启超写下了一篇情文并茂的《祭梁夫人文》。文曰:我德有阙,君实匡之;我生多难,君扶将之;我有疑事,君榷君商;我有赏心,君写君藏;我有幽忧,君噢使康;我劳于外,君煦使忘;我唱君和,我揄君扬;今我失君,只影彷徨。
子女
梁启超共有9个子女:诗词研究专家梁思顺(令娴)、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著名考古学家梁思永、梁思忠、著名图书馆学家梁思庄、著名经济学家梁思达、梁思懿、梁思宁、著名火箭控制系统专家梁思礼(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其中思顺、思成、思庄为李夫人所生,思永、思忠、思达、思懿、思宁、思礼为王夫人所生。他们中的许多人后来都成为杰出的人才。
子女的成功成才与父亲的辛勤教育是分不开的,我们从梁启超身上就能看出些许的端倪,虽然当时梁启超的公务十分繁忙,但是他对孩子们的重视程度却从未减少,每天都回家陪孩子吃饭,就是偶尔出差了也会给孩子写家书,他一辈子的家书有多封,达到了近千万的字数,也正是因为这些原因,他的子女一个个都成了国家的栋梁之才。
长子梁思成是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和教育家,毕生和妻子林徽因一起致力于古建筑的研究和保护,曾将参与人民英雄纪念碑和国徽的设计工作。
梁思成(年4月20日---年1月9日),籍贯广东新会,生于日本东京,毕生致力于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保护,是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
美国学者费正清对梁思成在抗战时期的工作作了如下的评价:“二战”中,我们在中国的西部再度重逢,他们却都已成了半残的病人,但仍在不顾一切地、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致力于学术。当时林徽因身患肺结核,梁思成则因为青年时代一次车祸的后遗症而导致脊椎受伤。然而,无论疾病还是艰难的生活都无损于他们对自己的开创性研究工作的热情。就是在战时的这一时期,梁思成用英文写成了《图像中国建筑史》。在我们的心目中,他们是不畏困难、献身科学的崇高典范。
次子梁思永,是近代田野考古学的奠基人之一,也是我国第一个受过西洋的近代考古学正式训练的学者,对我国考古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三子梁思忠,是一个保家爱国的热血男儿,曾经担任炮兵上校,立下了不少战功,但是却英年早逝。
四子梁思达,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曾经参加中国科学院经济所《中国近代经济史》的编写工作。
五子梁思礼,火箭系统控制专家,中国导弹控制系统研制创始人之一。
长女梁思顺,是我国古代诗词的研究专家,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播贡献重大。
次女梁思庄,曾经担任北京大学图书馆副馆长,后来当选中国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
三女梁思懿,社会活动家,是燕京大学学生领袖,为“燕京三杰”之一。
四女梁思宁,老革命,从事宣传工作。
梁启超的9个子女,要文能文,要武能武,无愧于“中国最牛父亲”的称号。
梁思成和林徽因的女儿梁再冰在祖父梁启超去世后,曾在位于河北区民族路的梁启超故居居住过一段时间。谈及祖父对她的影响,梁再冰说,在教育子女问题上,祖父非常开明又有超前的眼光,“祖父认为,教育孩子不能像传统旧式家庭那样,让孩子做孝子贤孙、要光宗耀祖。”梁再冰说,“所以祖父认为家风不能只想到家,应该首先想到国,先有国才有家。”
梁启超的孙女、梁思永之女梁柏有正在写一本关于父亲生平的书。她说,祖父经常教育父亲,人生在世,常要思报社会之恩。在祖父的影响和鼓励下,父亲走上考古之路,并为此兢兢业业乐此不疲。梁柏有说,父亲行三,她经常喊父亲“拼命三郎”。父亲教育她,一定要在自己的岗位上脚踏实地,尽全力做到最好,才能回馈社会和国家。
谈到上个月刚刚去世的父亲梁思礼,梁旋眼含泪花。她说,父亲小时候在饮冰室度过了一段特别难忘的时光,一直把天津当做第二故乡,并经常说起味道鲜美的天津煎饼果子。“祖父说,人必有爱国心,然后方可以用大事。父亲经常用这句话教育我们,为祖国奉献全部。”梁旋说,父亲继承了祖父开明的教育方式,他从不强迫子女做不喜欢的事,而是随子女心愿从事自己喜欢的事业。
上海博物馆研究员王毅先后向纪念馆捐赠了百余本(件)梁启超各时期的著作原本和藏品,昨天,他又向纪念馆捐赠了一套《饮冰室合集》。他认为,梁启超不仅在思想学识上开时代之先,在教育子女上更是成就卓著,“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得益于其良好的家风。“梁氏家风最为核心的东西一是爱国,二是有追求。”